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邗江法院正确处理“四种关系”优质开展刑事审判/周红

时间:2024-07-03 20:17:01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697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邗江法院正确处理“四种关系”优质开展刑事审判

近年来,邗江法院刑事审判工作坚持正确处理“四种关系”,切实形成打击合力,充分保障人权,维护公平正义,努力实现社会稳定和谐。
一是正确处理与公安、检察的关系。在坚持分工负责、互相制约的同时,注重加强与公安、检察机关的沟通、协调与配合,通过建立健全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进行个案交流等形式,准确把握案情,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与此同时客观地指出公安、检察在刑事案件办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研究解决方案,提高办案质量,确保司法公正,切实形成打击犯罪的合力。
二是正确处理与被告人的关系。在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的同时,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不断深化量刑规范化改革,将量刑纳入庭审,公开量刑的全过程,由过去的“暗箱操作”转入“透明操作”,使量刑置于阳光下,充分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与区司法局联合制定了指定辩护人值班工作制度,适度扩大指定辩护的范围,对符合法定条件以及申请法律援助的被告人指定辩护人,最大限度地保护被告人的辩护权。
三是正确处理与控辩双方的关系。在刑事审判过程中,法官牢固树立居中裁判意识,坚持控辩均衡,充分保障控辩双方在法庭上均等的陈述、辩解、举证、质证、辩论的权利和机会,认真听取控辩双方的意见,对合理合法的控辩主张和意见予以采纳。同时,考虑控方的强势地位,为辩护人阅卷提供便利,开辟“绿色通道”,并充分保障辩护人的调查取证权,有利于法官查明事实真相,公正裁判,既维护公诉机关的形象,又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四是正确处理与社区矫正机构的关系。自我国试点社区矫正工作以来,该院注重做好与社区矫正机构的衔接工作,尊重、配合社区矫正机关的工作,逐步实现罪犯社区矫正的无缝对接,经常与社区矫正机构共同研讨、建立科学可行的社区矫正机制。被告审前调查制度,对辖区内拟判处缓刑或管制的被告人,由其向社区矫正机构汇报犯罪情况,社区矫正机关进行审前调查,了解被告人的平时表现,出具社区矫正机构意见,法院再决定是否对其适用缓刑或管制,从而为被告人接受社区矫正奠定工作基础。对符合条件进行社区矫正的被告人,在判决生效后及时下发执行通知书和接受社区矫正告知书送交社区矫正机构执行;对进入矫正阶段的被告人,保持与社区矫正机构的工作联络,主动开展回访和帮教活动,共同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

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调味品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

卫生部


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调味品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

近期,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曝光了湖北省公安县制作毛发酱油案,湖北省卫生行政部门正依法立案查处并积极组织追查有关产品的流向。针对“毛发水”兑制酱油,我部曾于2001年7月11日发出《关于严厉查处非法制售假冒伪劣调味品的紧急通知》(卫发电[2001]23号),要求各地严格按照《食品卫生法》和有关标准对酱油等调味品进行专项检查并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此案暴露出基层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的薄弱环节,应引起各地区卫生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为做好春节期间的食品卫生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酱油等调味品的监管,维护人民身体健康,特紧急通知如下:

一、各地应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调味品卫生管理办法》和相关标准的规定,配制酱油生产企业的食品卫生许可证必须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发放,并注明配制酱油的许可项目,严禁越权审批发放卫生许可证。

二、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立即组织对酱油等调味品生产企业的专项监督检查,并请于1月30日前,对已审核发放食品卫生许可证的配制酱油生产企业实施全面检查,要求做到不漏一户,不留死角,逐一审核登记建档。重点检查:1、配制酱油原料(包括食品添加剂)的来源,其生产经营企业是否具有合法资格、是否取得卫生许可证;2、酱油企业的生产条件是否符合《食品卫生法》和食品企业卫生规范的要求,有无超范围生产;3、酱油的包装和标签;4、生产的酱油是否批批检验合格后出厂等。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必须责令其立即停止生产经营并限期整改,合格后方可重新生产经营。凡检查中发现不能说明生产原料来源的产品还须责令企业公开收回,并及时向社会公告。

三、各地要以本地区生产加工的酱油为重点,加强对流通领域酱油等调味品的市场监管,清查本地区调味品非法加工黑窝点并坚决取缔。

四、各地要将酱油、醋等调味品列为2004年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的重点内容,要注重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今年内要在所有酱油生产企业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落实监管责任。

五、请各地将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不合格酱油生产企业及其产品按照《关于报送2004年元旦、春节期间食品卫生安全情况的紧急通知》(卫发电[2003]144号)的要求立即报告我部法监司,并于1月30日前上报酱油专项监督检查工作情况。

传真:68792408(8:00-17:00),68792024(17:00-8:00及节假日)

卫生部

二○○四年一月七日

把握好“便民”的尺度

广西区公安厅交管局高支一大队 李钢

在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中,各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公安部党委提出的“以人为本”行政管理理念,提升公安交通管理机关的服务职能,以期转变执法观念,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的节拍,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便民”措施,例如竭尽所能地实施当场收缴罚款,邀请银行工作人员到现场收缴罚款,又或采取制作异地缴纳罚款告知书等形式,这一系列“便民”措施短期内得到了一部分被处罚当事人的认可和赞许,但笔者认为这些措施已超出了“便民”的应有尺度,在合法性、合理性上尚待商榷。
一、合法性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交安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人予以警告、二百圆以下罚款,交通警察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并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第一百零八条规定:当事人应当自收到罚款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对行人、乘车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的罚款,当事人无异议的,可以当场予以收缴罚款。第八十九条规定,行人、乘车人和非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的,处警告或者五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罚款。综观《交安法》之规定,可知《交安法》并没有规定对驾驶人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罚款可以当场收缴,无论是二百元以上还是二百元以下。仅有边远交通十分不便的水上或山区,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的可以由交通警察当场收缴罚款并出具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因此部分公安交通管理机关采取的对所以二百元以下罚款当初收缴的行为是违反《交安法》规定的,属于行政违法。
二、合理性探讨。《交安法》规定对实施交通违法行为的机动车驾驶人或者管理人、行人、乘车人等非机动车驾驶人科处罚款,其立法的宗旨是通过对违法行为人经济上、精神上实施惩罚,进而达到教育其不再重犯的最终目的。其第一层次是应该严格依法处罚,当然包括罚款在内,除情节轻微,依法警告不需罚款外,第二层次才是达到立法的预防违法之价值。两个层次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若第一层次的处罚功能失去其应有的力度,丧失其应有的震慑力,则第二层次的教育预防目的不能达到,或者说不能较好达到,则立法的正义、利益价值无法实现。现实中,各公安交通管理机关苦思冥想出诸多“便民”措施,为交通违法行为人缴纳罚款提供尽可能多的便利,为其扫除障碍,使罚款的惩罚威慑功能大打折扣,使“缴纳罚款”演变成“交纳过关费”,使这种严肃的行政处罚行为蜕变成一种“市场行为”。大部分驾驶人利润的驱使下,是很乐于以方便地交纳过关费去赚取更大的利益的,“便民”措施便成为打着“以人为本”、“便民”幌子而为驾驶人继续长远地触犯《交安法》保驾护航的工具,以社会个别成员的利益践踏了社会的利益,或许是部门利益的追求取代了对社会法律公正的追求,是对公正、公平、正义法理价值观念的公然践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个别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采取的某些“便民”措施缺少法律、法理基础,实为一种与法律宗旨相背的行政违法行为,是部门利益驱使下对法律制度的公然挑衅,应当坚决予以制止。“以人为本”的涵义是要求行政机关在管理过程中应以人权为重,以人的生命安全为首,并不是为公民的违法行为提供便利,不是为违法人员的行政处罚建立快捷的“简易处理超市”。处罚是教育预防的手段,是实现法律宗旨、立法意图的手段,如果刻意地去人为弱化处罚的功能,则势必丧失立法的原有精神,违背“依法行政”的法律原则。